A battle makes a man.

骑行第一天,深刻的意识到了什么是户外和生存。一整天骑完之后,觉得自己的世界被开拓出了一块不同的天地,感官被无限放大。从来没有真正体会到肉体的各种需求,痛,渴,心跳,所有的一切都那么结结实实的袭来。那是活着的感觉。就像初号机挣脱铠甲时那样摧古拉朽。麻木的死了,剩下的是鲜活的生。

今晚忙里偷闲看了阿汤哥的edge of tomorrow。电影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战场真的能历练一个人。也许运动员和军人在和平岸然的商业社会中看起来比常人慢半拍,甚至out of place。但那些坚定的眼光中闪烁的是几百次出生入死看到的场景。这样人的灵活,是在巨大压力和极端环境中才会显现出来的。和平世界的安逸,让他们的身心放缓下来。但一旦上了战场,那些个躯壳里的火就会烧得比任何人都畅快。

在非常不熟悉的野外骑行7个小时的感觉,和上战场差不多。一旦离开了人类的聚集区,整个世界就剩下你和你的队友。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变成阻碍:高温,上坡,掉链子,喝完水。同时最艰难的还是和自己做斗争,驱使双腿去征服眼前哪怕再小的坡,竭力克制住想当下扔了车躺在树荫里的冲动。一想到这只是第一天,剩下的明天,后天,都以同样的强度周而复始。

我可以是一个很感官的人。忘不了在酷暑里一口咬进尚且不热的plum的感觉,也无法不留恋于不歇气地喝掉半瓶冰镇加得乐的快感。感觉自己的身体在慢慢变成一台能量转化的机器,摄入卡路里,水分和电解质已经成为维护这台机器必须的燃料。听说骑久了之后基础代谢率会上升。这就是为什么Mike能吃这么多还一健身就里马长肌肉的缘故吧?

第一天从Vallejo骑到Davis,全程75mile,地势较为平坦。唯一高温对我影响不是很大。一个资源加入的UVA大四学生因为心理和身体准备不够被劝退了。虽然谁的心里都不好受,但在这个自保都困难的远征团里,每个人都要证明自己能够行。这种残酷是赤裸裸的生存的残酷。当经历了下午炙热的阳光和干燥的山野来到恬静的Davis,我全身心的感激每一处细节。悠闲的骑着车的老教授,熙熙攘攘的双肩包的学生。这就是生活。

而我们呢?我们是战士,是旅人。每天一睁眼就是为了破除万难,前进。沿途的风景,那都是其他人的生活。我饶有兴味的观察,小心翼翼的保存,不带走一丝,却留下了所有故事。

这就是我向往的在路上的生活了吗?旅人,用自己丈量这个世界。

dive in and get filled

最近一直感觉无聊。

一种可怕的空虚感从内心中蔓延开来,缓慢但坚定的。我很慌张的抓住身边任何一切新鲜的活动培养各种可以拿得出手的喜好想要填充这个洞,但却止不住这分崩离析。这是怎么了?我把临近毕业作为主要愿意,但却一直知道无目标的人生才会产生这种无动力的虚脱感。也许无动力就是一种反动力?

所以决定又要开始写博客了。闲的慌的时候,仔细梳理整理,却会发现自己的人生比任何人都要精彩。我们是需要讲故事才能活下去的物种,包括自己给自己讲故事,活一天历史,再以写日记的形式再活一次。还记得看About time,小清新的电影最后的时光旅行秘诀就是重新过每一天。 有的时候,我们就象旅人,太被自己的情绪占据了所有心思,看到了周围的风景却没有真正欣赏。回头抱着一颗赤子之心置之事外的再看一遍白天大脑中的影像,会有太多新的发现。

的确,生命太宝贵,岂能只活一次?

今天机缘巧合被朋友半路拉去Maker Faire。第一次到这种大型游乐场式的science fair,感觉很不错。动手自己做一些东西看来是一种真正渗透到美国人血液里的东西。今天人山人海的,留着胡须的日本大叔印度大叔老美大叔们像孩子一样,带着自己两三个孩子,满脸兴奋的通红。想40年前Steve Jobs也是在家里小型作坊里面捣鼓半导体起的家。能在车库里面有个tinker shop自己做出一些可以用的东西真的是一件非常“男人”的事情。 3D打印已然成为maker界的风潮。的确,这种从无到有的创作过程让人很难resisit吧?但也少了很多贝尼尼那样的大师从大理石的纹路里看出少女脸上的面纱这样的鬼斧神工。

所谓变老估计就是开始不在乎别人的生活,愚蠢的坚持自己所谓的习惯,逐渐作茧自缚的过程吧?比如天黑了就回家,比如每天一如既往的自己做饭,比如行走在新奇古怪的摊位间却不会上前询问究竟。赤子之心,大约是指一颗孩童般的好奇心和见到各种事物都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的欣喜吧。

Passion,其实只是要听从自己的心然后钻入到自己有一点兴趣的地方,一条路走到黑的过程。半吊子的人,才会没有passion吧。

Thanksgiving

Today is our first Thanksgivig together. Away from family, you are my home. Though haven’t heard from you for 24 hours, I still feel you around. I am grateful to have you in my life, everyday, forever.

为什么活着?为自己活着

这个大三的第二学期,彻彻底底地跌到了我在斯坦福本科生涯的低谷。天天嘴里叫着嚷着很空,有很多时间,但行为却完全不disciplined。每天一觉得累就以睡觉为priority,其他什么都可以往后推。 明明这么多空闲时间,可以拿来画画,可以拿来上舞蹈课,可以拿来做那么多曾经设想有空就要做的东西,但每个设想都相互牵制,结果一事无成。  原来我在既定的轨道上奔驰,突然发现target都hit了之后,自己这辆高速运转的车就再没了转向的momentum,也没了眼前直线上新的目标,渐渐慢了下来。

说实话,很久没有self reflect了。当年自己的一些好品质,比如discpline,比如多思考,现在都因为闲杂事情而无限期延后,丢弃。而对自己未来的confrontation也是好久都没有敢面对。在这个学业的低谷,事业的空窗期,未来的迷茫期,我终于把自己沉重的躯体不情不愿地从当初那狭窄的既定轨道上拽住来,像一个有着苍老的新的大眼睛孩子,好久以来第一次看这周围的风景。

硅谷,真是美丽的存在。当初因为麻烦而没有深入研究的科技,觉得太hype而没有触及的entrepreneurship,在同一起跑线上出发的同窗们却做的风生水起。 突然觉得,是时候开始重新记载自己的足迹了,看着过去,以免走偏未来。

最近发生了一些事情。上上个礼拜,ET到湾区。阴差阳错,在微信上联系上了,大半夜跑去4season谈未来规划。ET一脸厌倦了现在所做的投资生活,和我聊着下一步他的人生可能会行驶到哪里。而我呢,才刚刚开始爬这个career的梯子,面对前途一片无知。第二件事,今天在GSB关于申请商学院的panel。 在座的都是非常well off,穿着tory burch船鞋, 明快轻质的衣服,有着散发柔顺光泽的女生。 在这样protected环境下生长的女生,家教优良,也有很强的ego和不失优雅和独具女人味的business气息。反观panel上的三个女生,印度,尼日利亚,和墨西哥,来着非常不同的背景。 印度女生是MIT EE毕业,在印度的最大consumer product 的公司工作,又进入consulting几年,才来GSB读MBA。 虽然印度口音浓重,但沉静的demeanour 和镜片之后闪烁出的智慧,却让人不禁侧耳聆听。 一件随意的brazer里面是一件logo tshirt,典型斯坦福风格,加个领子就是stanford business风格了。最闪光的是坐在中间的Dara, 拉直的黑发,动物纹的紧身衣,夸张的金色装饰,散发着一种东非大草原的野性气息refine到一个high class的business world。商场上的猎手和猎物的直觉?Dara非常outgoing,夸张的肢体动作似乎能让手臂伸长到包括在座的所有人。她英国毕业,跑去Harvard学African American studies。 特别好玩的是她的itentity其实和African American没有关系,但在学校里总是被人拉入奇怪的cultural谈话。Harvard毕业后跑去GS London做analyst,2年多之后(现在24岁) 就来GSB读MBA了。Dara认识Meg,以前在我博客上提到过的北京女生。没想到她在Stanford 第二年,已经成为GSB最connected people之一了。在我一点点步行达到自己小小的目标的时候,有些人却优雅地在天空飞过,追逐着天边的晚霞。

整个panel,review了商学院的admission process。3封推荐信,好朋友,colleage,一篇PS。但真正核心的问题,真正让人不停想逃避的问题: what do you really want to do?

是时候了,该好好review这个问题了。重新回到我的博客,看到座右铭的时候不仅唏嘘。当时的勇气和魄力,都到哪里去了? 生命太宝贵,不能任凭命运支配。浑浑噩噩的活着,这不是我想要的。但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昨天Lydia花了一整个晚上读Abhorson,而我在整理自己reading file的时候开始看Tina Seelig的《真希望我20岁时就知道的事》。 从来不知道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只是单单把故事写在纸上,就有那么耐嚼的味道,隔着层层的翻译,从outsider手中辗转,拿到手上读来却觉得仰观。明明自己就可以成为这本书中的character的。

拿5元美金,50英镑,一个团队,做些什么。有人去offer给人排队赚取小费,有人帮别人打起赚1元commission。很tempting的idea。想实施。

今天作为家庭后援团跑去听麦麦的ENGR 103speech。这门课真的很神,把所有斯坦福的diversity聚到一起,然后让大家讲,从专业知识到个人故事,无所不包,真正的故事会。 今天麦麦的故事很不错,开头有点让人担心不是那么impressive的口语和stance,但是说到幼儿园第一次牵手女孩子,第一次拿到stanford offer和汶川大地震,适当的幽默穿插着juicy的个人故事,逐渐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

但真正blow me away的是一个大一新生,Catalin Voss. 演讲的题目是,how to venture capital fund your Stanford study. 其貌不扬瘦瘦小小的金发男生上场,穿着显大有些皱的衬衣,牛仔裤,脸上没有太多表情地开始讲自己的故事。原来他是在德国的Heidelberg长大的。12岁的时候就开始像个典型的geek一样窝在被窝里编程。没有电脑,用了爸爸的旧手提,自己攒了很久的钱买了个iphone来测试写的app。2009年,真不知道那时候他一个小男孩怎么就会发现这个东西有潜力?做了自己app还和一个美国在德国给军方写app的人合作,同时又把编程的心得拍成youtube放到网上,点击率还挺高。后来在2010年,Catalin被Mac的发明人和Microsoft Fellow Steve Capps招来做intern编写PayNearMe的app。在高中的时候就穿梭于美国和德国直接。硅谷像一块大磁铁一样,把全世界各种selfmade的怪才都招拢过来。他自己创业,遇到各种艰难的问他,甚至连作为工钱的电脑都给他带来海关不上税的犯罪记录,以至于他得在family court上花六个月时间处理自己的法律问题,最后还被发配去做social service当服刑。 Catalin没钱付学费,就与VC谈让他们fund自己读书。VC们写信给international office保证Catalin的学费。

但我最惊异的,不是他已经很神奇的经历,而是这些经历之后磨练出的那种处事不惊的姿态。很多人说我成熟,但和他一比,简直完全不值得一提。经历过各种shit的人,不仅讲来云淡风轻,而且还很有气场。这种感觉,听jobs演讲,听马云演讲的时候才有的感觉。在这个小小的其貌不扬的男孩身上却也有这种魄力。了不起。由衷的感叹,但也同时痛苦地意识到,在斯坦福的这三年,我实在是没有好好利用很多机会,非常多人拼了命也想拿到的资源,却被我这样浪费了。

于是,痛定思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决定:要学会teamwork,要学会创业思考,要真正build些东西,即使是非常risky的行为,即使有点太异想天开,也要放手一式。要真正去了解做的事情,而不是半吊子蜻蜓点水。要多出去接触新鲜的人和事物,而不被自己的comfort zone束缚。

毕竟,美国这个地方,首先要的是人,不要考虑自己是女人。

【Farm的雨季】first (?) several weeks

这个星期,farm开始下雨了。

写着日志的时候,窗外Jovel在喊“what is this weather!”天气竟对人有那么大的影响。感觉在淅淅沥沥的雨中,斯坦福不再是那个干干爽爽永远都是下午三点的校园了。雨声仿佛屏蔽了一切嘈杂,每个人脚步都慢了下来,雨伞一朵朵的开了。很奇怪,仿佛回到了冬天的英格兰,或是梅雨季节的江南。干渴的大地,沐浴在这雨中,似乎生命开始涌动了。斯坦福的冬天,雨季,竟是个酝酿生命的季节。雨点的节奏让心觉得很宁静。没有什么比早上在Arrilage跑了几mile,踩了一个多小时椭圆机之后,洗净全身的污垢,享受完waffle和牛奶,打扫干净房间,然后清清爽爽地坐在自己房间的窗前,手握暖暖的花茶,听着mocca的音乐,看着窗外的雨,全身肌肉放松更让人觉得满意的事情了。

趁着这个全世界都安静下来的时候,让我开始倒叙在farm生活的这几周吧。

昨天,周六,也是对着电脑屏幕,完全不同的心态,agonizing,写SLE paper。 早上一起床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今天要写paper,然后就感觉一天都黯淡了,做好了把自己关在Green的准备。早上10点到的,中间吃了个中饭和晚饭,然后晚上十点才离开,所有之间的时间都花在了paper上。题目是关于Odyssey奥德赛的。讨论人与神的关系。我很喜欢Odyssey这本书,感觉和《西游记》好像~ 一点阅读压力都没有。读完感觉就是一个超级会说大话的疯老头子编出了一个巨有创意的奇幻故事。什么样的奇幻故事我都喜欢~像是浓墨重彩的艺术品一样。之后dante但丁的Inferno估计我也会挺享受的吧。Odyssey里面有一段很喜欢:odysseus被惹急了跳起来指着penelope说“你这个女人我实在搞不懂你。。.”哈哈,道出了希腊英雄们的心声啊~

但是写paper就完全是另外一件事了。我死都想不出几句话有多少种解释的方式,而且还要装作很靠谱的样子说一些完全对这个社会前进不会有贡献的分析。估计这就是文学鉴赏的意义所在:你自己分析出了奥德修斯和雅典娜之间虽然志同道合但是发展不出爱情这个thesis感觉很爽,但跳出来书本一想这世界本来就没有神,奥德修斯的那些故事又都是想象,就觉得自己花了20个小时在说明人神恋爱这个thesis上简直是shit。。。

well,等价交换,也许写paper就是我享受SLE所付出的代价。真的很喜欢SLE。首先是我的那些可爱的同学。我们每天住在一起,很多时间上课也在一起。谈话从课堂延续到了餐厅,从餐厅到寝室。最棒的是餐厅,教室(其实是起居室),还有房间都是在同一个complex里的,你穿着睡衣拖鞋在这三个地方游荡完全没关系,大家都像是一家人一样。这种学习环境,在别的大学里估计是非常少见的吧?连斯坦福其他宿舍都没有像我们这样在自己dorm一楼就有这么棒的dining hall。 更重要的是,SLE的学生非常认真。我从小读书到现在,还从没看到过这么一群人会很认真地讨论上课内容而不跑题的。举个例子,前天晚上去伯克利看话剧,看完之后大家就很自觉而且学术地开始讨论起话剧内容。 要搁在其他人身上,估计更多会直接socialize了吧? 所以活在SLE学生中间感觉很自在。没人会说你太认真了。 要nerdy,就nerdy到底吧~

接着倒叙。 周五是alumni weekend。校园里顿时多了很多叔叔阿姨,洋溢着比年轻人更朝气蓬勃的笑容,一律地穿着印有stanford logo的各种衣服配饰,连他们带的小朋友也都是整齐的斯坦福武装到牙齿,学校精神溢于言表。在Arrilage门口白帐篷外写着60th reunion。太强大了,来的人都是80多的爷爷奶奶了吧? 室友Karen说,四年之后我们也是Alumni了。顿时一吓,四年,多短啊,但是Alma Mater却是一辈子的。

周五下午4点出发去berkeley看话剧。在大巴上大家很high,玩Mafia,就是天黑请闭眼。我抽到医生,很神奇地第一轮就救了人,第二轮更是有divine inspiration指点救了自己。诶,早知道第三轮也救自己了,后来被干掉了…TAT 很高兴。满车都是美国人,我一点没有生疏感。

Berkeley有点破破的,James对不起啦~~~

————————————————————-我分——————————————————————————————–

以上的那段是上次写了一半没写完的。。。事隔两周回去一看,思路都没了。不如另起一段

轻松点的方式,看图说话:

 DSC09120

大家的笑容是有感染力的~感觉语言文化啥啥的差异都敌不过一样的笑容~

Faisan family photo jiong

Faisan全家(?)福~~~~

这些照片都是去三藩Scavenger Hunt时候拍的

Scavenger Hunt包括了一份有六页,几百个task的sheet。如果你的队伍做到一项task,就能得相应的分数。时间为一天,地点在整个三藩,交通方式基本靠走,联系方式基本是apple。。。

我们队伍不是很疯的,可以看看我们做了什么:

DSC09180DSC09123

五星级酒店executive suite,用卷纸缠成木乃伊过马路(绿色和平组织不要打我们啊…)

  DSC09139  DSC09167

在三藩现代艺术馆当展品,用身体拼出STANFORD,街头表演

DSC09159

那天真正体会到了三藩高高低低的街道走起来是多么累。。。 据高年级说要是你做了什么坏事就说自己是伯克利的学生好了。。。整个活动的唯一规则就是have fun,and don’t go to the jail。。。

DSC09192

寝室生活~住隔壁的大四学生Lisa在考完LSAT之后花70刀买了这个如此awesome的小猫(汗),小名叫doom(瀑布汗)…住寝室天天有惊喜,大家关系都非常好~

DSC09216

Faisan所有人大点名!!! 霍格沃茨角色扮演,我是麦格教授(囧~)

在这里每个人都知道大家的名字,每个人都一起吃晚餐,每个人都像一家人

DSC09195

section leader带着我们在伯克利吃晚餐。呵呵,费用全部学校出,我们就不客气了。Let’s feast!

总之,现在的生活很单纯

【农场大冒险2】总算走上轨道了…恩?

生活在农场,天天都是惊喜,到处都是机会,哪里有laid-back的氛围了? (i don’t count tossing Frisbee as being laid-back…)

首先要感叹,这里的学生太强大了!各种活动才能先不说,单是在SLE上课我就完全被震到了。discussion一节15个人,每个人都或是旁征博引,或是字字珠玑,还连带着使用巨多书面语或者专业术语,导致我很长时间来第一次感觉连完全要听懂他们的英语都很难了…更不要说在这种discussion课上要自己阐述想法…但我想着自己能提高一点算一点,至少现在用theogony, aphrodite,hesiod之类的词就不用吃不准发音了…

SLE(Structured Liberal Education, 斯坦福特有的一年期humanity课程,90个学生住在一起,每周三天上课也在一起)很intense,特别是对我这种没有西方哲学背景,没有经典文学(classics)熏陶的小白来说。回过头来想想,国内的教育真的没有教会我怎样去读一本书,或者怎样写一篇逻辑严密且富有内容的文章。我enroll到这个课程,真有种偏向虎山行的悲壮idiocy… 但是最初的忙乱与担忧过去,i kinda start to really enjoy it。 斯坦福的好处就是让你第一次不再那么担心分数,而真正享受学习的过程。每周一个topic,第一周是greek mythology,居然是Head of Classics Department过来给我们讲座。90个SLE学生或坐地上,或者窝在沙发里,在SLE lounge听Prof. Richard Martin生动地讲述希腊众神那淫乱(笑)丰富的生活,感觉和以往任何上课都不一样。这都有点理想国乌托邦雅典学院的意味了。Intellectually privileged,大概讲得就是这个。我们的课很像网上流行的哈佛道德课,但是SLE的size is far smaller than Harvard so that everyone get to talk.

每周三次lecture都是在舒适的(但是也没有支撑手写的垫板的)lounge里面进行。lounge就在我们宿舍complex,lecture之间的break我们就在lounge边上的dining hall吃饭,往往一个小时吃饭时间大家都还是很激烈地在讨论之前上课的内容。晚上课程是从六点开始(第一次在晚上上学呢o(∩_∩)o…)所有在FloMo(我们的宿舍~)的设施都小而温馨,人与人的关系很紧密。怪不得别人要说SLE kids never leave FloMo… Why leave? 除了lecture之外还有两次discussion。这绝对不是盖的。主要是因为participants都太有想法了,简直天才。section leader也很强悍(虽然是伯克利来的…),居然能follow每个人迥然不同的想法而且总能在下课之前wrap up. 我第一次真正喜欢discussion。但是每次上完都感觉很饿,无论是肩膀以下还是肩膀以上。

SLE的最值得称道之处,还是人。因为我们都住在一起,所以dorm生活充满了你计划外的思维洗礼机会。就像今天,原本打算写完博客12点就睡了。结果一个很可爱的latino过来打招呼,我们ended up talking about Religion, faith, politics for 2 hours。我感觉在SLE的这个礼拜说的有营养英语比我在英国两年还多…今天我出去吃了三顿饭(都在学校里,和不同的人),结果有两次深谈中美关系及其周边问题的经历。所以今天从brunch起就差不多都花在了饭桌上和跟人谈话上了。此期间邮箱被5,60封email 塞满…(iPhone 4,我热爱你!没有你的calendar,没有你的wifi,没有你的email和skype,我怎么可能cope的了各种各种)

正因为这些有意思的事情发生都不是事先计划好的,所以第一周我的时间安排简直是一团糟。很多要完成的东西都没完成,更多的东西又冒出来了。但是这样快节奏的生活非常有意思。而且我养成了中午小睡的习惯,反而精力很充沛。斯坦福强大的舞蹈+体育项目和设施也帮忙不少。私立elite学校的生活质量不是盖的,唉…

还有斯坦福真的好自由啊~课都不take register的。我有的时候突发奇想就冲到旁边的lecture room去听课。上次进去居然在讲中国历史,非常有意思。决定要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多听点课,shopping classes简直比买衣服还让人食指大动~

我们上SLE的地方,玩狗狗的RF(同时也是SLE tutor)的女儿~

manga meeting anime

在斯坦福有一群怪蜀黍,还有一群各种肤色的动漫迷,非常surreal but nice~

activity fair 

学校社团招生盛况,MD怎么能有那么多社团,而且每个都那么awesome

football football 2

看美式橄榄球,oh yeah!!!(这些照片都是iphone 拍的,清晰度请包涵…)

【Farm大冒险1】各种疯狂的学期开始

很难想象到米国才一周。刚开始在飞机上第一次看到美利坚大陆西岸海雾和高山接壤的边界时那种复杂又激动的心情还没消散,我现在已经能在校园内为外人指路了(bear in mind it’s Stanford,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campus!) . 什么,你说时差? 倒时差什么的我根本没时间啊。到的第一天在宾馆包一放就跑出去办手机,晚上就是和暑假留校的中国学长们吃饭。第二天就搬到学校里,开始了International Student Orientation。ISO和NSO的schedule都非常满,一般是早上8点早餐,然后一天活动之后晚上以宿舍为单位进行discussion。由于我们宿舍特别能聊,每天差不多都是11点才结束。最BT的是这之后总有人想出(或者策划好了)一些听起来非常irresistible的活动,你不由自主就会去参加。比如说最疯狂最Stanford传统的Bank Run,movie night, scavenger hunt, fountain hopping(damn!), frosh party,football match (GO Cardinal!!!)…

这几天美国给我的最深刻印象就是,here nobody is a foreinger, because we all used to be one。所谓immgration country绝对是事实, 同学里面mixed占了很大比重,亚裔,latino是主宰,Jews, Christians and Catholics,大部分人都信教。 每个人向上追踪一两代都是国际背景。你会说中文或者知道中国文化又怎么了?这里铺天盖地的亚裔都知道。Diversity弥散在斯坦福被阳光浸透的空气中。米国人的确比英国人更加包容,虽然这样的包容还是没办法化解深层次感情交流的隔阂。

 

斯坦福这边的自然环境也非常特别。阳光和凉爽是永恒的主题。每天的天气几乎一成不变,10点之前挺冷,天上布满了云,也许就是我在飞机上看到的海上的水汽吧。到了正午开始就艳阳高照,蔚蓝的天空毫无足够。与英国的冷光不同,这里的阳光热力十足。植被都是地中海型,主要是矮矮的灌木,适应这里少雨的天气。相映成趣的棕榈树却奇高无比,像细细的竹竿上撑着的一团花菜。可惜这两种类型的植物都无法阻挡什么阳光。斯坦福校园是个极度美式西岸豪华的地方。柏油路就像中国新铺的一样乌黑平整,每幢红瓦顶土黄墙的建筑都骄傲地向四面展开,街道上,路灯上,空气里,到处都打着大大的S logo,时时刻刻提醒着每个人这个大学的存在。很难想象有学校能这么大,同时又如此consistent,自豪感油然而生。

 

斯坦福的确提供给她的学生很多东西。我们NSO的各种活动,没有一个是重的。置身于这个student body中你会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参加到一些想都没想过的活动中。第一天晚上,我们宿舍3,40个新生围坐在lounge的沙发上由Residential staff领着聊各种话题玩ice breaker 游戏。大约10点半的时候,RA说你们去换双旅游鞋吧。我们还当要玩游戏,就乖乖做了。再下来时候发现FloMo宿舍的庭院塞满了人,喊声震天,然后一堆奇装异服的拿着大圆号等乐器的人就跑进院子了,活泼的啦啦队美女们也进来了,音乐舞蹈充斥了每个角落。还没明白过来怎么回事,我们就发现自己在跟着大部队和自己dorm的旗子奔跑。外面一片漆黑,只有路灯星星点点。我们的出现顿时把黑夜变成了移动的party,所到之处尘土飞扬,估计非洲大陆野牛迁徙也就这个样子了。脑子里只记着,跑啊跑啊,跟在乐队后面。一路上各种奇诡的交通工具开过我们身边,都是来party的upperclassmen。有一辆UFO车是个移动的混音台,一非常加州的DJ在上面得意地放着响破天的音乐。跑了十来分钟来到Roble宿舍,大家蜂拥进去把Roble的人拉出来,dance,然后接着跑,到了Frosoco,再跑,最后是Main Quad。围绕着巨大的斯坦福校园我们这群新生在黑暗和喧嚣中跑了好久。在Main Quad还有音乐和party等着,一直闹到1点多。有什么学校会在开学第一天的晚上组织这种集体疯狂?Stanford! 当然,我拖着个老残腿半路早回来了,但这并不妨碍我享受这样子outrageous的氛围。我觉得这就是Stanford创造集体认同感的方式了。

第二天晚上看演出。Memorial Auditorium 很雄壮,学校真有钱…TAT 节目水平挺高,但我觉得中国大学也完全能做到。但是斯坦福因为Diversity,所以节目包含了很多不同的文化。最感人的是spoken words。朗诵社的人让英语从来没那么美丽过。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的饭菜让我内牛满面了!! 虽然一年要5000多大刀,但自助餐高级的质量和丰富的品种实在让人担心freshman 15. 别的不说,蔬菜种类众多,在英国巨贵的上海青这里到处都是,天天都至少有两种不同做法的豆腐,有鱼,有中国的米线(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国家的菜,只不过兴趣不大…) 有锅里炒出来的菜,有8,9种新鲜水果,有3米长的装满了不同新鲜东东的salad bar… 回想英国pasta的日子泪目了。诶,真不知道学做饭干什么…现在exploring different dining hall成了我兴趣之一。

米国有非常多不合理收费(大国通病??)。在英国哪里取现金,转账啥都不用钱,米国啥都要钱。而且米国买东西税都是后算的,简直让人恨得牙痒痒!!walmart东西太差劲了,CVS连雅漾都没有,我太想念Tesco和Boots!! 但米国有一点好,就是吃的东西又便宜有好量又足(Bless the immigration country!).第一晚去川菜馆吃东西居然质量价钱都和中国差不多(额,其实我是在以英国标准衡量…) 再度泪目。

 

大学生活会很忙。米国学生的energy is awesome.印象很深的是教授说的一句话“don’t let the classes get in the way of your education”。第一次,学习成了一种完全不同的东西。

碰到个米国人,Brett,才学中文两年,写了一手让我汗颜的好字和可爱的京腔… 我们一堆十来个中国人在他room看了the usual suspects,挺happy的。诶,路漫漫其修远兮,有压力啊…

Linda加油,大冒险开始了!!

米国的中国菜,很强很实在


斯坦福店里面全是自己的logo


我的宿舍,FloMo~


Convocation


在Brett房间看电影,great fun!